剑河历史文化悠久,古名勾俄,亦名清江,在历史上属“化外生苗”地,于清·雍正七年(1729)开始设置,在全国建制最晚。虽仅有两百九十余年历史,但苗族、侗族沉淀五千多年的历史、上亿年的古生物遗址、源自寒武纪的氡硫温泉、流传千古的美神仰阿莎、色彩炫丽的民族服饰和刺绣技艺、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剑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素以“仰阿莎故乡”“世界锡绣之乡”“苗疆圣水·西部浴都”享誉国内外。
剑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全县面积2180平方公里,辖11镇1乡1街道183个村(居),总人口28万人,其中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剑河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贵州省最大的水库移民县,县城因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于2004年迁址重建,2007年完成整体搬迁。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0.05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50元,增长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9元,增长7.0%。
剑河系雷公山中山地貌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1623.3米,最低海拔348米,由于山高坡陡切割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剑河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28个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和贵州省10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2.42%。境内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巫密河、八卦河等,2006年三板溪电站蓄水形成的山区淡水湖泊——仰阿莎湖,主航道有130公里,支航道有120公里,平均水面宽360米,最宽水面1500米,总面积85平方公里。
剑河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一级资源340个,二级资源147个,三级资源69个,四级资源9个,五级资源3个。姊妹节、牯藏节、“二月二”“三月三”等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传承千年,2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可与世界名泉法国维稀温泉理化指标相媲美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剑河温泉城;有距今5.3亿年、见证生命起源的中国第11枚“金钉子”——八郎寒武纪古生物化石遗址;有被誉为民族原始舞蹈活化石的苗族水鼓舞和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锡绣等。
近年来,剑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决策部署,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构建强县富民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最美风景县”“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西部地区生态工程试点县”“贵州十佳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等10多项荣誉品牌。